任丘历史,任丘落子

2022-06-27 213

任丘历史,任丘落子

任丘落子
任丘落子属于竹板书的一个分支,表演时,一人或二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演员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立表演,通过说、唱、演,演绎故事,刻画人物形象,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在竹板书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2007 年,任丘落子、任丘竹板书一同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5年,北芦张村落子列入任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竹板书又名毛竹板书、竹板快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较广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它萌芽于清康乾时期甚至更早,当时冀中的乞丐,取一块牛骨头(一般为胯骨),在上面钻孔,拴上铃铛,行乞时摇着铃铛唱自编的顺口溜,人们称之为“耍胯骨的”。后来,有人改用竹板伴奏,将这种形式和曲调应用于乡间喜庆活动,叫作“念喜歌”。据传,清嘉庆时期,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度日。河北在京行艺的鼓书艺人为谋生计,放弃弦索,改用竹板伴奏,以念喜歌的形式演唱小故事,就此出现了竹板书艺术的雏形。道光、咸丰年间,艺人兰万祥开始用这种形式演绎长篇故事,使竹板书艺术初步成型,此后,一些重要镇店以及集市、庙会,出现了专门演唱竹板书的书棚、书场。经过多年传承发展,清末民初,竹板书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五四运动前后,竹板书在任丘较为盛行,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来恩。
王来恩,原名王路,1866 年生于任丘王杭村,后迁居北芦张村。王路幼年,全家务农为生,兼做一些小生意。有一年,王路进京,办完事逛天桥的时候,被一位唱“落子”的艺人深深吸引,他醉心于听书,一连几天舍不得离去,这位艺人便是竹板书第三代传人、玉田县竹板书名家任福顺。经人介绍,王路拜在任氏门下,潜心学艺,按照竹板书传人“万、福、来、临、贺、国、顺、玉、海、潮”排名顺序,王路排“来”字辈,取艺名王来恩。
王来恩坐科六年,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他的“大安板”“二安板”“哭相思”唱得深沉、委婉、巧俏,流水板、快板唱得斩钉截铁,台风泼中有帅,神韵十足。王来恩出师后回到任丘,在集市、会上开设书场,农闲的时候,走乡甲镇,很快便创出了名声。他一边演出,一边潜心艺术研究,在绝承传统说唱技巧的基础上,吸收老调榔子、西河大鼓、传统民同小调的唱腔。创造了“大悲调”“流星赶月”“大串口”“小串口”等板式,丰富了落
子的曲调。
王来恩学艺的时候,落子以说唱为主,偏重“文戏”,他系统研究了老调梆子的唱、念、作、打、把戏剧中的手、眼、身、法、步,移植到说唱表演中,追求“演”的艺术效果利用神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不仅做到绘其声绘其色,而且做到绘其形,使观众听书时听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因此,当时民间说法,王来恩的落子是“武戏”。平时生活中,王来恩注重观察身边的人,细心琢磨人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并将心得体会融入表演之中。为了演好武打场面,他专程到把式场子,找武术名家学习拳脚,练习刀枪剑棍。久而久之,王来恩几乎把“演”技发挥到极致,一登台,他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根据剧情发展,不断变换,扮男像男,扮女像女。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次鄚州庙会上,王来恩与文安县著名西河大鼓艺人朱大关(绰号“盖京南”)唱起了“对台戏”。为了留住观众,王来恩不收钱,不停歇,眼看到了晌午,却不吃饭、不休息,一直到日头偏西,他仍然沉浸在角色里,浑然忘我,直到累得口吐鲜血。由此,王来恩名声大噪,获得了一个“舍命王”的美誉。
在全国竹板书艺人当中,王来恩是说唱长篇较早的一位,早年,他凭借《水浒梁山》《刘公案》《杨家将》等八部大书驰名全国,中年又以《西唐传》《反唐》《春秋》等中篇书声名远播,曾经多次受邀赴沈阳、济南、西安、扬州、香港等地演出。
抗日战争时期,王来恩热心抗日救亡工作,经常到八路军驻地为部队演出,有时候,听书的战士多达几千人,偌大场地,整整齐齐坐着,鸦雀无声,只有王来恩竹板、唱词的声音源源不断地送到每一个人耳边。王来恩擅长现编词曲,看到什么就能说什么,出口成曲,他常常把八路军的英雄事迹、鬼子汉奸的暴行现场编成词曲,给战士们表演,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解放战争前夕,部队开拔,邀请王来恩为部队演出,很多任丘子弟听完家乡落子,踏上了南下的征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来恩在河北省文化局帮忙3年,录著有《武松传》《王定保借当》《鞭打芦花》等作品传世。
王来恩及其弟子刘春棠等人,孜孜以求,不断革新,使任丘落子日臻成熟,完成了自我丰富、自我进化的蜕变过程,形成了说、唱、演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说:简洁明快,节奏分明,语言朴实,带有浓郁的任丘地方特色;唱:唱腔丰富多彩,旋律变化自由,适于表现多种人物性格;演: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作为一种优秀的曲艺艺术形式,任丘落子很快传播开来,并逐渐从冀中、冀东传唱到辽宁、山东等地。
任丘落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早期以古代战争、剑侠题材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们以当代小说为蓝本,创作了一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的新书,并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中短篇段子,流传至今的书目有:
长篇:《刘公案》三下南唐》《杨文广征南》《小五义》后继小五义》小
八义》《三侠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归西》《杨家将》《粉妆楼(罗
家将)》《奇巧案》《水浒梁山》《秦英征西》《薛丁山征西》《呼家将》
《五女兴唐传》《说岳全传》《平原枪声》《儿女风尘记》《平原游击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
中篇:《五龙传》《莱芜县》《武松传》《大闹天宫》《响马传》《黄爱玉上坟》《王定宝借玉》《左连城告状》《武松打虎》《草船借箭》《韩潮子讨封》《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罗城算卦》《老汉观花》等。
短篇:《单刀会》《华容道》《老来难》《打黄狼》《观碑》《赶集》《错中错》《买王八》《大杂烩》《闹圣水》《胡全有接闺女》《李香茹送饭》《合理密植创高产亩产八百三》《三打白骨精》《小姑贤》等。
王来恩一生授徒8人,著名的有刘春棠、王春田、吕春生、常春雨、丁春奎、李春祥等。
刘春棠,任丘南张村人,艺名刘临轩,系王来恩开山大弟子,较为全面地学习、继承了王来恩的衣钵,他的传人李满书、刘焕章专注于竹板书技艺,20世纪 70年代以后,成为硕果仅存的任丘落子艺人。
王春田,任丘北芦张村人,王来恩之子,他自幼跟随父亲,耳濡目染,是王来恩之后,掌握书词最多的艺人,他的传人有赵贺亭、侯铁臣、童贺青等。
吕春生,文安县石桥村人,先随王来恩学艺,后拜王来恩同门师兄弟,雄县马兰月为师,擅长说唱短口,出师后在北京开书场,一生节俭,人称“窝头先生”,他积蓄资金开公司、办实业,广有资财。其广为人知的弟子传人不多,任丘西黄垒村杨祥子出自他的门下。
王来恩后辈传人,赵贺亭才情最高。他出生于任丘大姜村,幼年师从王春田,拜师不久便显现出过人的天赋,加上勤奋好学,师爷王来恩对他十分赏识,不仅亲自言传身教,还经常带着他到外地演出,边演出边传艺,几年以后,赵贺亭尽得师爷真传,很快便声名鹊起。业内人士公认,赵贺亭有共师爷之风,深谙任丘落子的表演精髓。不幸的是,赵贺亭30岁出头便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李满书,艺名李贺义,任丘牛村人,其伯父系马兰月入室弟子,受伯父影响,李满书酷爱竹板书艺术,很小的时候,就跟伯父学习打板,成年后走乡串镇,开场子说书,足迹遍及任丘、高阳、蠡县等地,后经王春田、吕春生、西河大鼓艺人李正通、李正德四人极力推荐,几经周折,拜入刘春棠门下,技艺日趋成熟,他说、唱、演俱佳,长于拖腔,擅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李满书远赴东北地区说书近10年,在沈阳、齐齐哈尔、牙克石、扎兰屯、满洲里等地红极一时。
刘焕章,艺名刘贺亮,任丘南张村人,刘春棠之子,幼年随父亲学习竹板书技艺,后拜大城县一位西河大鼓艺人为师,学唱大鼓。他基础扎实、功底深厚,唱腔高亢洪亮,清新明快,旋律起伏较大,行腔自然多变,曲调朴实优美,念白韵味十足,表演逼真传神。
侯铁臣,任丘北芦张村人,系王春田的街坊,青年时期随王春田学艺,但没有拜师,曾多次与王春田一起外出表演,掌握了任丘落子的说唱技巧,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成为主要传承人之一。
1971满等竹板书艺加入其中,随队演出,表演内容都是自编自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段子,演出范围涉及河北、山西、山东三省,在石家庄、保定、张家口、阳泉等地享有盛名。1972曲艺曲朱举合作,板板的基础上,增加了扬琴、四胡伴奏,提高了任丘落子的艺术表现力。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任丘落子人才凋零,逐渐式微,为了确保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下去,任丘市相关部门多措并举,致力于发掘、整理、传承工作,为刘焕章、李满书等艺人录音录像,制作了音像磁带。刘焕章、李满书等艺人整理记录书词手抄本134本,其中历史题材104本,现代题材30 本。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QQ:1041041913

敬文网 视频教学 任丘历史,任丘落子 https://www.4913w.com/19438.html

常见问题
  • 因播放器国内已经停止了更新,部分电脑可能会无法观看视频,大家可以下载谷歌浏览器或者猎豹浏览器访问。
查看详情
  • 本站收录良好,如果您想推广或者投稿的作者。本站是不收取费用的,只要申请账号官方审核即可。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