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2-06-27 257

任丘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冀中笙管乐辛安庄民间音乐会
辛安庄音乐会起源于明朝初期,已经有近 600 年的传承史。
辛安庄村隶属梁召镇,明朝洪武年间立村。明清时期,村里建有药王庙、观音寺、三义庙等多处道观和寺庙,上元节、端午节、中元节、下元节等节令,村里的祭祀活动名目繁多,规模盛大,其内容与目的不外乎拜神礼佛,祈求福祉,消除灾难,人们称之为“吉礼”。音乐是吉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最初,是寺庙里的僧人或道士演奏,久而久之,便出现了由民间乐师组成的音乐班子。祭祀活动在寺庙里举行时,寺庙里或者附近就会搭起棚子,音乐班子在棚子里演奏,称为“坐棚”。还有很多吉礼在街头举行,到了节令,将神灵的塑像从寺庙里抬出来,沿街道游行,供人们膜拜,名为“请驾”。音乐班子吹吹打打,随驾巡游,另外还有武术、高跷、竹马、旱船等形形色色的表演。行进中,一些名门大户为了图吉利、有面子,在自家门口安放桌子,摆好烟、茶、点心以及充作花红的银子,叫作“截会”。遇到这种情况,请驾队伍便停下来,演奏几支曲子、表演一段节目。那时候的音乐班子,便是音乐会的最初形态。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辛安庄音乐会正式立旗,其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参加祭祀活动,俗称“出会”;二是为会员家庭户的葬礼、祭祖仪式服务,俗称“伺候事儿”。音乐会由村里的大户发起,并出资购置乐器、器材,吸收村里的住户为会员。入会的村民,可以享受音乐会提供的白事儿服务,同时,入会象征着直接参与了祭祀活动,拉近了与神灵的距离,可以更多地受到保佑和庇护。会员人家,每年夏天交纳一升麦子,秋后交纳一升高粱,用于音乐会日常开支。音乐会设“会头”三人,负责处理会内的大小事务,“跑会”若干人,负责召集、联络事宜,其人选均由会员公推。演奏人员由村民组成,会员家庭的子弟自愿参加,会里利用农闲时间提供业余培训。音乐会的各种演出,都是无偿进行,属于公益性质,一般情况下,不参与世俗活动以及婚礼等。
辛安庄音乐会通过这种形式延续多年,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到清朝康乾时期,已经成为任丘屈指可数的音乐班子之一,以阵容强大、曲目丰富、演奏技艺精湛著称,除了在本村出会以外,还经常接受邀请,参加外埠大型祭祀表演活动。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天,乾隆皇帝来到白洋淀,驻跸圈头行宫一天,微风袅袅,隐隐听闻有乐声传来,便命从人查看,回报说郑州庙火鼎盛,又恰逢四月庙会,热闹非常。皇上即扮作商人,到郑州庙游览。其时,辛安庄音乐会正在演奏《关公辞曹》,皇上走到跟前,停下脚步仔细欣赏,曲罢,他心下感觉这一曲《关公辞曹》,不仅演奏技艺精湛,韵味脱俗,而且与流行的曲子略有不同,便上前询问,表演的艺人说这段曲子多个尾巴,揉进了《挑袍》一章,皇上恍然大悟,拍手叫好。
回到行宫,皇上即刻下旨,命任丘县令将辛安庄音乐会的艺人接到行宫,重新演奏《关公辞曹》。遵照皇上的旨意,艺人们演奏完毕又连夜将曲谱子抄写一遍,献给了皇上。乾隆帝龙心大悦,当即下旨,把辛安庄音乐会的《关公辞曹》钦定为鄚州庙会的“开光第一曲”。
从此,辛安庄音乐会的会旗等一应物品均改用象征皇家色彩的黄色。每逢庙会,开场必须先由辛安庄音乐会演奏第一支曲子《关公辞曹》,而后,其他音乐会才可开始表演。
辛安庄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属于典型的冀中笙管乐,全套乐器,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有管子、笙、曲笛、云锣、大镲、小镲、大鼓、小鼓铛子,共9种64件。与当地同类音乐会相比,辛安庄音乐会的乐器没有唢呐,参与演奏的演员少则 16 人,多则 40 人左右。
演奏的乐曲,分文乐和武乐两部分,分别有各自的演奏曲目。文乐包括云锣、管子、笙、鼓、小镲、曲笛、铛子;武乐包括大小鼓、大小镲、铛子、铙等。通常,云锣摆在场地中央,主奏乐器小管排在乐队正中位置,小鼓和小钹在其两侧,笙、笛子等往下依次排列,几十件乐器列好阵势,一个宏大壮观、古朴典雅的场面便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未闻其声,先临其境。
演奏以铿锵有力的武乐拉开序幕;几曲过后,重头戏–文乐开场,管子领奏声起,笛子、笙、鼓、镲等配合跟进,曲调舒缓而悠扬;稍后,武乐再起,文武相济,旋律上此起彼伏,风格上交相辉映,时而热情奔放气势恢宏,时而悠扬低回、优美婉转;到高潮之际,所有乐器一齐演奏,鼓乐齐鸣,声势浩大,俨然一曲民乐之“交响”,给人一种天人共曲的奇妙感觉。
音乐会曲目的曲体结构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单牌体,即由一支曲牌构成的乐曲,其形式有单牌、单牌加头、单牌续尾、单牌加头续尾、单牌重复等几种形式,演奏时,往往变奏两次,速度由慢到快,技巧从简到繁,在高潮中结束乐曲。二为曲牌连缀的套曲,各曲牌之间往往风格基本一致,无强烈并置对比感,处理原则与变奏体乐曲相同。三为旋律段落与打击乐段落的交替连缀,形成较大型的吹打套曲。四为在曲牌变奏或连缀的基础上,加上有关段落,以旋律即兴式的延伸发展、乐器演奏技巧的充分发挥,使乐曲达到高潮。
流传下来的曲目均为套曲,当地人称为“歌子”。很多歌子从明朝演到清朝,从民国演到现在,近600年,历久不衰。这些歌子,用工尺谱记载,现存曲谱,保留完整曲目的有35首:《关公辞曹》《关公挑袍》《泣颜回》《山坡羊》《昭君令》《豆叶黄》《二虎争》《天花落》《重泣回》《一芙蓉》《西阳八板》《小走马》《小梁州》《小海马》《喜英登》《一江风》《合四板》《月儿高》《四上板》《敌枪赶子》《哭城》《劝君杯》《尖娥娥子》《低娥娥子》《娥娥平调》《小花院》《普坛咒》《三点茶》《张公赶子》《唐头令》《淘金令》《返淘金令》《三国赞》《山东歌》《姑嫂月》。
据说,最初每一首歌子的曲谱后面都录有歌词,唱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悠长,演出的时候,一边演奏,一边歌唱,因此,这些歌子有音乐与文学的双重艺术事美价值。遗憾的是,那些唱词在久远的年代便已失传。音乐会现存曲目有一个共性:每一首歌子,旋律背后,都无一例外地蓝藏着一个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通过演奏,或描述一个动人故事,或抒发一段情感,或揭示一种哲理。
《关公辞曹》是本村三义庙祭祀刘、关、张活动的保留曲目。这首乐曲,节奏舒缓,旋律起伏跌宕,时而高亢,时而深沉,完整流畅,一气呵成描述的是关公辞曹寻兄,既愧对曹营十二载上马金下马银的恩义,又难出生入死的结义兄长的矛盾心情。乐曲以委婉抒情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关公复杂的内心情感,把一段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演绎得催人泪下。
《关公挑袍》讲的是关公辞曹,护嫂寻兄,曹操亲率部下追赶而至。不但不追究其过关斩将,反而赠送战袍,关羽恐其中有诈,在马上以刀接袍的故事,突出表现了关羽作为武将的英雄形象和曹操作为政治家的人格魅力。
《山坡羊》系元朝散曲巨匠张养浩的代表作品。这首怀古散曲共九个小令,表达了作者劝人行善、赢得身后名的思想情感。辛安庄音乐会的艺人结合当地群众特有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品味,不断演奏打磨,将九支怀古曲小令合为一首联曲《山坡羊》,流传至今。
《三点茶》是供奉药王扁鹊的曲子,表达了人们对药王的崇拜和尊敬。《月儿高》则是再现了晚上赏月的情景,通过月夜景色的描画,突出文人墨客的闲情逸致,表达了人们对安逸、幸福生活的无尽向往。
辛安庄音乐会几百年的传承历史,多处于农耕经济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参与社会活动,每年冬天漫长的农闲期是音乐会最活跃的时候,除去“出会”和“伺候事儿”,艺人们便聚在一起,研究曲目,练习演奏技巧,并发掘新人,传授知识和技术。演奏技艺的传承,以师徒式授业的方式为主。村里的年轻人依照自己的兴趣、喜好以及天分,选择乐器,跟班学习,小成之后,或者由会里指定或者私下协商,选择一位师傅进行单独教导。
早年间,一位演奏高手必须掌握四艺,即四种乐器–笙、管、笛、镲的演奏能力,同时学会使用工尺谱。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制约,能够熟练使用工尺谱的人不多,演奏技巧及曲目的传授方式都是口传心授,受艺者必须记住所有的曲调和演奏方法,而后才能逐步练习,慢慢熟练,往往一首“小歌子”也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加之有些老艺人思想保守,授徒喜欢留一手,使这种传承方式成才率不高,家族式传承便成为主要的沿袭方式之一。例如,精通各种曲牌演奏的姜全来,自幼跟祖父姜锅三、父亲姜秀立学习,后来传授孙辈姜湖滨等人,家族传承已经四代。另一位传承人蔡宝恒,家族传承已历五代,第一代祖爷蔡盛祥,第二代太爷蔡喜根。第三代爷爷蔡茂荣,第四代父亲蔡德全,第五代蔡宝恒。
经过几百年的技艺传承和艺术积淀,辛安庄音乐会对村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祖先留下来的传统音乐,村民们从内心深处保留着一种敬畏,们似乎对传统音乐有一种特殊的领悟能力,十几岁的孩子只要学上一段时间,就能跟着乐队进行简单的演出。有很多人,因敬畏而珍惜,因珍惜而喜爱,因喜爱而痴迷,几乎“管”不离手,“曲”不离口,就连下地劳作也带着乐器。据说,有一天,一位村民赶着牛去耕地,牛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跟着,一边走一边吹管子,等一曲吹完,才发现早已走过了自己家的地头。
老艺人蔡茂荣是一位盲人,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早年间,音乐会的乐器存放在他家,他专门腾出一间屋子作为乐器库房,为了防止大鼓受潮,他让家人把鼓挂在墙上,每天都要将所有乐器逐个摸一遍,确认完好无损才欣然离开。抗战时期,为避免日本人糟蹋,他带人将乐器搬到西洼,深埋在庄稼地里。因为怕受潮,大鼓仍然留在家中,有一次,几个孩子调皮,不小心在鼓面划了一道口子,蔡茂荣发现后大发雷霆,不依不饶地闹了好多天,人们只好骗他说大鼓是被日本人用刺刀划伤的,他才作罢。
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执着传承和精心呵护,成就了辛安庄音乐会,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音乐会完好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云锣、镲、铙木制笙、笛等乐器8件,会旗两面,工尺谱一部。
云锣是非常古老的一种打击乐器,由10面直径约12厘米的铜制小锣组成。小锣尺寸一样,而厚薄不同,形成不同的音高,按照从高音到低音的顺序,固定悬挂在品字形木架上,木架宽约50厘米,高约65厘米,因最上方一面小锣(名“高工锣”)不常用,所以,云锣在民间也叫“九音锣”。演奏时,用木槌打小锣,可发出十种不同的声音,清脆悦耳,古风浓郁,意境悠远。辛安庄音乐会现存一套明万历年间制造的云锣,已经有将近 600 年历史。
辛安庄音乐会的会旗,在清朝乾隆以后更换了两次、民国时期更换了一次。现存的会旗,以黄色丝绸为原料,三.角形,锯齿形边饰,刺绣青龙标志。并绣有“民国二十六年制”字样。
现存的工尺谱系民国四年(1915)成书,毛笔小楷书写,完整记录了音乐会 35首歌子。
这些物品,已经作为文物,被市博物馆收藏。
20世纪60年代,辛安庄音乐会的活动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重新恢复,2006 年,辛安庄音乐会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辛安庄音乐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辛安庄音乐会主要传承人为姜全来、蔡宝恒等人。姜全来,1937 年出生,1957年小学毕业后一直在本村务农,他自幼跟随祖父姜锡三、父亲姜秀立学习古乐演奏,熟练掌握了各种曲牌的演奏方法,逐渐成为音乐会的带头人,曾担任音乐会的会长,培养了很多年轻艺人.晚年,他致力于古乐谱的收集、整理、传承工作,为辛安庄音乐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蔡宝恒,1936 年出生,小学文化,其祖上都是演奏高手,他12岁跟随祖父蔡茂荣,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学习音乐曲牌,一句一句地讲,一句一句地学,用5年时间,学会使用工尺谱,并把曲牌完全记录下来。最初接触乐器。他学吹笛子,后来改吹大管,成为主奏。耄耋之年的蔡宝恒视音乐会为生命,一直担任传承主讲,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一代。
进入21世纪,辛安庄音乐会的骨干力量老龄化趋势明显,后续发展力量不足,35首传承曲目中,能完整演奏的只有8首,其余27首只有几个年事已高的老艺人能完整演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几近失传。近年来,任丘市相关部门先后斥资几十万元,对辛安庄音乐会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整理:
2008 年,配置100平方米传习厅一个、25平方米练功房两个,安装了音响设备和采暖、降温设备,购置乐器 20余件,为音乐会创造了稳定、舒适的传承环境。
2010 年,市文化局派出专人对辛安庄音乐会进行指导,帮助修订了管理制度,制定了每年发展10名新人的传承规划及传承奖励措施。
2013年,完成了21首歌子工尺谱与简谱的翻译转换。
2014年,发掘濒临失传的《豆叶黄》等曲目15首,组织青年学员学习、演奏;并完成了《辛安庄音乐会工尺谱、简谱,故事集》的搜集整理。
2015科刻录光盘35首并提出了出版乐谱曲集的设想。
经过多年努力,辛安庄音乐会的传承发展重新步入正轨,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到2018,音乐会艺回升到36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4岁。每年举办较大型的活动达到20次以上,演奏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
20151辛庄乐会的音像资料上传到互联网并广泛传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河北省电视台等大型媒体,多次从不同角度对辛安庄音乐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QQ:1041041913

敬文网 视频教学 任丘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https://www.4913w.com/19367.html

常见问题
  • 因播放器国内已经停止了更新,部分电脑可能会无法观看视频,大家可以下载谷歌浏览器或者猎豹浏览器访问。
查看详情
  • 本站收录良好,如果您想推广或者投稿的作者。本站是不收取费用的,只要申请账号官方审核即可。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