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历史,李汶墓

2022-06-26 323

任丘历史,李汶墓

李汶墓
李汶墓,位于青塔乡陈王庄村东南、李登墓西侧,为明万历时期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三边总督、赠太师李汶的墓葬。
李汶(1536-1609),字宗齐,号次溪,任丘陈王庄村人。明嘉靖时期进士,万历时任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其墓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总占地面积达78600平米,墓建规模宏大。墓区四周筑有3米高的围墙,南端设进口,为墓区正门。门外立有一座大理石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式,高15米,宽24米;石柱呈方体,边长15米,顶端有石蹲兽(俗称望天猴);柱脚两侧各有一对石狮,石狮一上一下、俯仰对称,两狮中间还站着一头小狮,三头狮子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四柱之间由三道宽大的石梁相接,上刻人物、山水、云气及动植物浮雕,两边柱外侧各有一座石墙相依。石墙和横梁上均设有两层仿木结构石牌楼,明间檐下镶嵌着一块匾额,上刻“特进银青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赠太师次溪李公之茔”。当中两根方柱上端镌刻有12幅人物故事画面,记载李汶生平功绩。柱子外侧石墙上各雕有“避邪兽”。经过牌坊,向北进入墓区正门,两旁立有汉白玉华表,其通高 14米,呈八角棱形,顶端有云板和石蹲兽,底部立于石基之上,柱脚刻有云气、花草纹浮雕。两座华表中间为一条10米宽、贯穿墓区南北的砖砌神道,两侧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人中,文臣怀抱笏板、神情庄重肃立于东面,武将双手拄鞭、昂首挺胸肃立于西面。石人往北是一座大石门(俗称虎门牌楼),门高8米,宽7.5米,为“两柱一楼”式建筑。两柱上端有一条宽大的石梁,石梁上为仿木结构的石牌楼。牌楼檐下有一对小狮子,双狮对面而卧。石梁下面是两扇宽大的石门,每扇宽约3米,门上刻有“俫寕”二字(意为召唤死者亡灵)。穿过虎门牌楼后,神道中间有四座大碑楼,为李汶墓的神道碑和墓表。碑文和墓表分别为明代兵部尚书李化龙、吏部左侍郎刘元震撰写。墓表全称为《明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尚书赠太师次溪公墓表》,其首段文为“瀛郡虞邱邑西,越莎距城十里许,名金沙岭。有庄聚族而处,是为李公岳降之乡。其先茔隆隆岭上,左望水泽,右盘岗垄,正当庄南,而先茔侧近,则柱国李公新兆在焉”。
碑楼以北是宽阔的墓场,场内建有享堂3间,供停灵、吊唁之用。墓场北端才是李汶墓,外观呈八角圆形,高8米,直径15米,墓顶为穹窿形,外周用青砖砌成。墓前立有一座高大的赑屃驮石碑,碑前设有宽大的汉白玉祭台。墓后筑有高大、呈半圆状的
土墙(俗称坟山),土墙长50米、底宽20米、高12米,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整个墓区遍植古柏,庄严肃穆。明万历四十年(1612)三月,李汶灵柩葬入墓中。
李汶墓为当时任丘一大景观,历 300 余年,虽经几次洪水、战乱而依然耸立无损。进入民国后,该墓逐渐荒破。1936 年,墓区古柏被全部砍伐。但当时其建筑、石器犹存。1966 年“文革”开始后,这座充满建筑艺术性的古墓遭到毁灭,地上建筑被拆,石器被砸,地下墓室被挖掘。现已成平地。20世纪90年代,李氏族人在其原址修建了一座李氏宗祠。
任丘石门桥镇西关张村目前尚存一通李汶神道碑,原位于西关张村北李家坟南侧京德古驿道旁,距陈王庄村李汶茔地约12.5公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掘倒,碑身被运至东、西关张村之间京德古驿道渠沟修建了小桥,碑座后被村民砸掉头部掩埋于原地。2012年,西关张村党支部、村委会将碑身、碑座挖出,运至村党支部、村委会院内保存至今。其为汉白玉质地,雕工精美,体形硕大。碑身高495厘米,宽141厘米,正面刻有:“明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赠太师谥口口次溪李公神道”。碑座为赑屃状,头部缺失,残长 315 厘米、宽 155厘米、高 120 厘米。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QQ:1041041913

敬文网 视频教学 任丘历史,李汶墓 https://www.4913w.com/18504.html

常见问题
  • 因播放器国内已经停止了更新,部分电脑可能会无法观看视频,大家可以下载谷歌浏览器或者猎豹浏览器访问。
查看详情
  • 本站收录良好,如果您想推广或者投稿的作者。本站是不收取费用的,只要申请账号官方审核即可。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